sbfksmq'log

8 object(s)
 

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每个类应该只关注单一的职责或功能。

  2. 开放封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OCP):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通过扩展现有代码,而非修改代码,来引入新功能。

  3.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LSP):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其基类,而不会破坏程序的正确性。子类应该保持基类的行为约束。

  4.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ISP):客户端不应该依赖于它们不需要的接口。应该创建小而专注的接口,而非大而笨重的接口。

  5. 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DIP):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而应该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具体实现,具体实现应该依赖于抽象。

  6. 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LoD):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一个类应该对其它的类保持最小的了解,只与直接的朋友进行交流。

这些原则可以指导开发人员设计出低耦合、高内聚且易于扩展的代码结构,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请注意,这只是对这些原则的简要概述,每个原则都有更详细的解释和指导。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您编写更优雅和可靠的代码。

其他原则

除了SOLID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代码设计原则和方法论,包括:

  1. 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Stupid):保持代码简单易懂,避免过度复杂化。简单的代码更易于理解、维护和调试。

  2. DRY原则(Don’t Repeat Yourself):避免代码重复。相同的代码应该抽象成可重用的模块或函数,减少重复的劳动和维护的复杂性。

  3. YAGNI原则(You Aren’t Gonna Need It):不要为未来可能需要的功能编写代码。只在需要时添加功能,避免过度设计和过度工程。

  4. 高内聚低耦合(High Cohesion, Low Coupling):模块或类应该有清晰的职责,并与其他模块或类之间保持松散的耦合关系。高内聚表示模块内部的元素彼此相关,低耦合表示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少。

  5.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设计模式是经过验证的解决特定问题的重复利用的方案。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工厂模式、单例模式、观察者模式等,可以提供灵活、可扩展和可维护的代码结构。

  6. 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在编写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用例,然后根据测试用例的需求来编写代码。这种方式强调以测试为驱动来设计和实现代码,可以提高代码的质量和可测试性。

  7. 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DDD):DDD是一种通过对业务领域的深入理解来指导软件设计的方法。它强调将业务模型和业务规则直接体现在代码中,以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

这些原则和方法论都有助于编写高质量、可维护和可扩展的代码。根据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可以结合使用这些原则和方法论来指导代码设计和开发过程。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软件开发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经典方法和思想的总结,它们提供了一套被广泛认可的解决方案,可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下面是对23种常见的设计模式的概述:

  1. 创建型模式(Creational Patterns):
    •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
    •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Pattern):定义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个类。
    •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提供一个接口来创建一系列相关或依赖对象的家族,而不需要指定具体类。
    •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过程与其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通过复制现有对象来创建新对象,避免了直接使用构造函数创建对象的开销。
  2. 结构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s):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一个接口。
    •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将抽象部分与其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地变化。
    •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整体-部分”的层次结构。
    •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动态地给对象添加额外的责任,通过包装(装饰)原始对象来扩展其功能。
    •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简化复杂系统的使用。
  3. 行为型模式(Behavioral Patterns):
    •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定义一系列算法,将它们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
    •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状态改变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被通知并自动更新。
    •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一个接收对象的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
    •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将请求封装成对象,以便可以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
    •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允许对象在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改变了它的类。
    •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提供一种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的方法,而又不暴露其内部表示。
    •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使对象之间不再直接相互引用。
    •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在不破坏对象的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
  4. 面向对象模式(OOP Patterns):
    •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实现。
    •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个类。
    •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通过复制现有对象来创建新对象,避免了直接使用构造函数创建对象的开销。
    •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
  5. 其他模式:
    •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封装一些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中各元素的操作,可以在不改变这些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新的操作。

这些设计模式为解决各种软件开发中的常见问题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实际开发中被广泛应用。了解和熟悉这些设计模式可以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重用性。请注意,选择适当的设计模式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问题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用。

CAP

名言